生活中,我们总是习惯用正向思维去思考问题。但很多时候,换个方向去思考,反而能让我们更快找到答案。
下面就请大家玩一个有趣的纸牌游戏,看看你有没有这种逆向思考的能力
现在,你的面前有4张纸牌,分别是E,K,4,7。每张纸牌都是一面为数字,另一面为字母。
假设有这么一条规则:如果一张纸牌的一面是元音字母,那么另一面必然是偶数。
请问:如果要验证这条规则正确,你需要翻看哪些牌?
请大家用一点时间烧烧脑。
好了,现在揭晓正确答案:需要翻看E和7这两张纸牌。
你答对了吗?
这个纸牌游戏其实脱胎于著名“沃森选择任务”,是英国心理学家彼特·沃森在1966年提出的,目的是研究人类的推理行为。
据了解,在原始实验中,只有5%的参与者做出了完全正确的选择。将近半数的人都只选了E,20%的人选了E和4,还有15%左右的人选了K和7。
那为什么是E和7呢?
如果把这个问题转化成逻辑的语言,就更容易理解了。
我们要验证的规则是“如果一张纸牌的一面是元音字母,那么另一面必然是偶数”,它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条件命题。
假设“纸牌一面是元音字母”为P,“纸牌另一面是偶数”为Q,那这个条件命题可以写作“P→Q”。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证明这个命题正确。
首先,我们要翻开元音字母E,看看另一面是不是偶数。
因为按照命题逻辑规则,当P为真的时候,Q必须为真,“P→Q”才成立。这是从正面证明原规则正确。
至于辅音字母K,我们是不用翻看的。
因为“K”代表P为假,根据命题逻辑规则,当P为假时,无论Q是真是假,“P→Q”都为真。也就是说,无论K后面是什么数字,都不违背原来的规则,所以翻开这张牌无法得到有效的证伪信息。
那为什么“4”这张牌也不用翻开呢?
因为规则并未规定“如果一面是偶数,那么另一面必然是元音字母”,这个命题可以记作“Q→P”。
注意,“Q→P”和待验证的原命题“P→Q”互为逆命题,前者成立与否,与后者并没有必然关系。所以,翻看这张牌也不能帮助我们验证“P→Q”是否正确。
最后,为什么必须翻开“7”这张牌呢?因为它是寻找反例的关键。
“7”代表了非Q为真,如果翻开背面是元音字母,我们就得到了P为真,Q为假的情况,直接证明了原规则不成立。
而如果背面是辅音字母,那么“非Q→非P”成立。
因为“非Q→非P”是“P→Q”的逆否命题,两者逻辑上完全等价。“非P→非Q”成立就意味着“P→Q”成立,所以原规则正确。
综上,必须翻看的牌是“E”和“7”。
这是一门为孩子开设的线上少儿思辨素养课。我将在这门课中,和孩子一层层拆解思辨的过程,破除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。